中美:投资火热还是贸易下行?-Directindustry

 

近年来,中国企业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美国,作为当今全球资本市场最发达、技术最领先,云集了国际顶尖企业的国家,越来越受到中国企业的青睐。目前来看,中美经贸关系表现为:对美投资火速增长,双边贸易缩量下行。作为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贸易态势吸引全球注目。

贸易与投资此消彼长

数据显示,相比复苏缓慢的双边贸易,中国企业对美投资较为积极,投资步伐明显加快。

对美投资快速增长

2016年1~4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的3434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600.8亿美元,同比增长71.8%。在地区分布上,企业对北美洲、大洋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26%、152.8%、81.4%和59.5%;对非洲投资实现1.2%小幅增长;对欧洲投资则下降了43.4%。美国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第五大目的地,仅次于中国香港、东盟、欧盟和澳大利亚。企业对美投资增速高达235.7%,在主要经济体中排在第1位。

根据美国中国总商会及其基金会发布的《2015白皮书》和《2015在美中资企业年度商业调查报告》,中国企业2015年对美投资83.9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60.1%。投资已经遍布美国44个州,6年来的投资总额达400多亿美元。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进入美国市场,投资范围越来越广,包括互联网科技、房地产和传统纺织工业等。万达收购好莱坞传奇影业、海尔收购通用电气家电业务等投资等大宗收购行为,既显示了中国企业在传统制造业的持续关注,也表明其开拓文化市场的兴趣。投资与贸易呈现此消彼长的特点。

双边贸易呈缩量下行态势

与此同时,中美双边贸易较为疲软,贸易总额和主要贸易商品均表现不佳。2016年1~3月,美国是中国进口的第三大来源国和出口的第一大目的地。中国从美国进口302.8亿美元,同比减少15.1%;中国对美国出口816.3亿美元,同比减少9.0%。

美国对华出口主要为农作物、工业原料和工业制成品。中国从美国进口商品的货值超过10%的有谷类、电子机械和机械3类,前3月的进口量分别占到进口总量的16.9%、14.1%和11.4%,合计占比达到42.4%。但与2015年同期相比,3类商品的进口量分别减少了26.3%、5.1%和6.1%。前3月中国进口美国飞机也达到12.3亿美元,按大类排名第7位,占比4.1%,同比下降65.3%。

中国对美出口以工业制成品和日用消费品为主,商品结构更为集中。前3个月,电子机械和机械的出口额分别占到中国对美出口总额的22.4%和21.6%,两类出口额分别同比下降了9.2%和11%。美国是中国日用消费品的重要出口市场,出口额前十大类商品中,五类日用消费品上榜。

投资总体上利好双边贸易

伴随跨国投资的逐步复苏,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快速升温,不仅为东道国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而且为两国间贸易的扩大提供了更有效的支撑。

强化并扩大贸易范围

中国企业投资美国的原因多种多样,但都有助于加强两国间的商业联系。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相比,美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各类法律法规完善,人力资源丰富,金融市场发达,中国企业可以通过投资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投资网络的扩大,有利于发掘细分市场的需求,为双边贸易开拓新的空间。事实上,受信息、交易成本等因素制约,相当部分的潜在贸易需求未得到释放。企业通过投资,这部分需求可以获得生产者的关注,就有可能释放贸易潜力。同时,信息的归集和汇总也能有效降低贸易成本,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

对美投资不仅在美国增加了经济存在,有相当比重是推动和形成跨越太平洋的跨国公司。通过国际化,有能力将外部贸易内部化,有效促进了跨国公司内部贸易。跨国公司基于更广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努力,不仅会反映在双边贸易额的增长上,而且会增强双边贸易的稳定性,减少因外部环境变化等因素引起的冲击。

加速改变贸易结构

企业投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对全球产业分工的意愿,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因此出现调整。20世纪70年代,大量跨国公司的诞生和发展就曾经改变了国际贸易的格局。美国逐渐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国变为进口国。中国企业对美投资的增长也会对双边贸易产生较大影响。贴近消费市场的企业不需要直接向美国出口最终消费品,而是在更广阔市场组织和进口原料,加工生产后满足美国本地市场的需求。随着产业集聚效应的增强,甚至会逐渐出现最终产品再返销中国的情况。

传统贸易商品结构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贸易的空间,在现有资源和要素禀赋的基础上,可能推动新的贸易模式和内容的发展。例如,货物贸易缩减可以为服务贸易的发展留出空间;人才和资金等资源禀赋,有利于相关业务的发展。

减少贸易保护主义

经济危机爆发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明显加强。美国连续发起对华商品的贸易救济,对中国商品出口美国带来了更多麻烦。中国企业通过对美投资,在两国间建立起更多供需联系,使得贸易需求更为多元、稳定,有利于减少贸易保护主义的负面影响。中国自加入WTO以来一直是全球受反倾销、反补贴和特殊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最严重的国家,在中国境内进行的商品生产和制造难免按原产地规则受到冲击。企业投资美国后,部分商品的生产、制造或组装将在美国完成,从而不会再受到上述贸易救济的影响。

国民待遇是各WTO成员的重要承诺之一,在美投资的企业就能够享受与美国本土企业同等的待遇。对于将创造就业作为首要目的的美国政府而言,保护投资者十分重要。投资所在地的州政府也将帮助和协调相关方,解决中国投资者面临的障碍,有利于双边贸易的复苏和发展。

新要求:传统贸易管理实践亟须优化

迄今为止,多哈回合各方仅就《贸易便利化协定》达成一致,希望通过协同改善国与国之间的贸易环境,在大通关、海关和动植物检验检疫标准上为贸易商提供更大便利。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在扩大贸易范围、改变贸易结构和减少贸易保护主义的同时,也对贸易政策和实践的改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中美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可能会随投资的增加发展更快。跨国公司将外部贸易内部化需要更高效的跨国资源配置环境,对通关效率提升的要求更为迫切。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在再平衡过程中寻找新的支撑。对美投资所带来的贸易结构的变化也要求两国海关在检验检疫、相关标准和规范协调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创新,以适应新技术、新工艺和市场新需求带来的变化,双方互动与有效改善将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作者系商务部研究院世经所副主任)

 

更多工业资讯、外贸分享
请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平台
公众号:DirectIndu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