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光伏企业镇定应对双反

 

 

长达一年的美国“光伏双反”案终于有了结论。

当地时间11月7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全票通过终裁认定,从中国进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产品,实质性地损害了美国相关产业,美国将对此类产品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这一裁定,是对美国商务部今年10月份相关“双反”裁定的最终认可,这也意味着,从该裁定生效之时,中国光伏企业向美国出口产品,将被征收高昂的“双反”关税。

多家光伏企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这一终裁结果,早在预料之中。中国光伏企业并不会因为这一裁决而停止对美国的出口,而是会通过在第三方国家生产产品,再向美国输出,从而绕开关税壁垒。

光伏企业:意料之中,早有准备

美国商务部今年10月份就做出终裁,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电池及组件产品,征收“双反”关税,其中,反倾销税率为18 .32%至249 .96%;反补贴税率为14 .78%至15 .97%。按照美国贸易救济案处理程序,美国商务部的这一裁决结果,还需要得到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认定”,才能最终实施。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原来预定将在11月23日做出终裁。但美国当地时间11月7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比预期提前半个月做出了终裁。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制裁,正式出炉。

对于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终裁认定,中国光伏产业界和相关机构一致表示强烈反对。

中国机电商会昨日发表声明称,该裁决严重扭曲了中国光伏产业及光伏产品对美出口的现状,“双反”关税必将严重损害中美两国及全球绿色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消费者利益。中国光伏企业将认真分析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终裁裁决,保留通过美国国内诉讼或者多边贸易机制等途径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权利。

英利绿色能源董事长苗连生也指出:“很遗憾看到本案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的消极影响。太阳能行业展开了全球贸易战,欧洲将步美国后尘,全力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我们始终希望全球自由贸易能够继续开展,在不久的将来,大家都能用得起绿色的太阳能电力。”

尚德电力媒体关系副总裁龚学进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在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最终仲裁结果出来的时候,我们对今天的结果就早已有准备。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在我们的意料之中。我们已经在很多场合表示过,这对中国光伏产业是一种伤害,对美国新能源的发展来说也是不利的,这是一个多输的局面。美国“双反”出发点是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光伏产业,实质是把本国光伏产业竞争力不足导致亏损倒闭的原因归结到他国光伏企业的身上。”

不会停止对美出口,绕一下

美国是除欧洲之外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的第二大市场,约有15%的中国产光伏产品出口到美国市场。由于目前光伏制造业处于低谷,光伏企业利薄如纸,因此,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高额“双反”关税,意味着从中国内地制造的光伏产品,再出口到美国,将出现大幅亏损的局面。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光伏产品将失去美国市场呢?

“(英利)将继续致力于开发美国市场。我们为什么要停止对美国的出口,只要坚持在第三方国生产,就能绕开关税壁垒,不用被征收‘双反’关税。”英利绿色能源宣传部负责人王志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强调。

龚学进告诉本报记者,美国的“双反”最终决议,并不意味着美国光伏出口市场已经对中国光伏企业关闭。“中国光伏企业,包括尚德在内,只要使用美国承认完全市场地位的第三方国的原料进行生产,就不会被征收‘双反’税。事实上,尚德2008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就有组建工厂,那个工厂完全可以规避掉这次‘双反’带来的风险。”不过,龚学进也承认,中国光伏的原材料市场会因为“双反”而很难过。

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多晶硅行业专家马海天则告诉本报记者,此次美国的“双反”,对于驱动国内市场的启动,是一个利好消息。“因为这样会倒逼中国发展自身市场。而且从目前来看,国家是支持国内光伏产业市场发展的,从‘金太阳工程’、到‘十二五’规划里发展绿色能源的政策,都能证明这一点。假如说没有欧盟‘双反’危机,也没有美国(双反)危机,我们光伏市场90%都依靠国外,您觉得这是正常的么?”

【阅读扩展】

1958,中国研制出了首块硅单晶

1968年至1969年底,半导体所承担了为“实践1号卫星”研制和生产硅太阳能电池板的任务。在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P+/N硅单片太阳电池在空间中运行时会遭遇电子辐射,造成电池衰减,使电池无法长时间在空间运行。

1969年,半导体所停止了硅太阳电池研发,随后,天津18所为东方红二号、三号、四号系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研制生产太阳电池阵。

1975年宁波、开封先后成立太阳电池厂,电池制造工艺模仿早期生产空间电池的工艺,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开始从空间降落到地面。

1998年,中国政府开始关注太阳能发电,拟建第一套3MW多晶硅电池及应用系统示范项目,这个消息让现在的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苗连生看到了一线曙光。可是,当时太阳能产业发展前景尚不明朗,加之受政策因素制约,令不少人对这一新能源项目望而却步。在合作伙伴退出的情况下,苗连生毅然逆势而上,争取到了这个项目的批复,成为中国太阳能产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01年,无锡尚德建立10MWp(兆瓦)太阳电池生产线获得成功,2002年9月,尚德第一条10MW太阳电池生产线正式投产,产能相当于此前四年全国太阳电池产量的总和,一举将我国与国际光伏产业的差距缩短了15年。

2003到2005年,在欧洲特别是德国市场拉动下,尚德和保定英利持续扩产,其他多家企业纷纷建立太阳电池生产线,使我国太阳电池的生产迅速增长。

2004年,洛阳单晶硅厂与中国有色设计总院共同组建的中硅高科自主研发出了12对棒节能型多晶硅还原炉,以此为基础,2005年,国内第一个300吨多晶硅生产项目建成投产,从而拉开了中国多晶硅大发展的序幕。

2007,中国成为生产太阳电池最多的国家,产量从2006年的400MW一跃达到1088MW。

2008年,中国太阳电池产量达到2600MW。

2009年,中国太阳电池产量达到4000MW。

2006年世界太阳能电池年产量2500MW。

2007年世界太阳能电池年产量4450MW。

2008年世界太阳能电池年产量7900MW。

2009年世界太阳能电池年产量10700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