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对机器人的需求已被激活-Directindustry

 

随着“中国制造2025”和大量扶持政策的推进,未来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动力十足。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在制造业中大量代替人工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受制于人口红利弱化、人工成本高等因素,以东莞加工基地为代表的制造业将使用智能化、自动化生产设备视为转型方向。如果说2015年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元年,那么,在2016年它可谓又获得了另一个有力的支撑臂膀。这一年,《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带着对“智能制造”的使命火热出炉。

工业机器人与“中国制造2025”的这种天作之合,为处于焦灼中的中国制造业带来了爬上国际产业链顶端的可能。

工业机器人产业爆发

有资料称,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用10年的时间,走完了机器人强国日本20年的发展历程,并于2013年跃居全球最大机器人增量市场。不久前,中投顾问发布了《2016~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上下卷)》(以下简称“调研报告”),其中指出,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瑞士ABB、日本发那科及安川电机、德国库卡,它们的全球市场份额已从2013年的60%下降到了目前的约50%。这意味着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将面临更多机会。

调研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国产机器人产值规模达到16.4亿元,产值增速达55%。其中,中型负载、轻型负载的机器人增速比较快。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为7.5万台,同比增长23.7%,增速较2014年同期略有放缓(见图1)。中投顾问研究员认为,这反映出在历经2012~2014年的首轮高增长后,国内机器人产业遇到阶段性瓶颈,需要短期去库存。

从工业机器人的密度来看,中国制造业工业机器人密度仍然很低。工信部提出,2020年中国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产业工人100台。而现有的工业机器人总量远远达不到这种要求(见图2),目前至少还需要110万台机器人才能弥补巨大的市场缺口。

我国机器人产业开始跨入全面普及期,并呈现4个特点:产业高速发展,随着市场培育完成和下游需求激活,仍将保持年均25%以上的高增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规划体系,行业发展由政策导向开始转向市场导向;已初步形成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链,并出现与下游需求相匹配的产业集群;由量的增长开始转变为质的增长,未来2~3年内是产业整合和洗牌期。

下游制造业对机器人的需求被激活

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其中提出:围绕汽车、机械、电子、化工和轻工等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以及医疗健康、家庭服务和教育娱乐等服务机器人应用需求,积极研发新产品,扩大市场应用;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工业机器人销量目标分别是15万台、26万台和40万台。未来将大规模在制造业中使用机器人,由机器人代替人工。这样的政策支持,一方面刺激工业机器人产业爆发式增长,另一方面,引导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

在补贴刺激下,工业机器人市场将迅速拓展,下游制造业用户对机器人的理解和需求被激活。2015年,国产机器人进入了33个工业领域,其中在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工业、教育、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家具制造、3C、服装和服饰业及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中的应用增速较快。

事实上,自2013年起,我国就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机器人密度也不断增加。如今,制造业正掀起一股“机器换人”的热潮。

说到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东莞常常被拿来作为案例。而其中不得不提的是,东莞政府对机器人产业不遗余力的支持。2016年1月,东莞市出台了被业内称为“1号文”的《关于大力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的意见》。其中提到,到2018年年底,东莞80%的工业企业要实现“机器换人”。也就是说,未来3年内,大批工业机器人将进入这个老牌制造业基地的厂房。

当前东莞很多工厂都开始实施“机器换人”,购买智能化的生产线代替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线,部分加工工厂基本已经实现了自动化生产。

这是工业机器人与“中国制造2025”结合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个开始。

文章来源:进出口经理人

 

更多工业资讯、外贸分享
请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平台
公众号:DirectIndustry